论持久战

从午休后到晚上10点,我全身心投入在模拟通信系统的调制技术的学习中。这是一次伟大的学习过程,因为我学会了“持久”。 我喜欢学习,但我的学习方法不算高效,或者说,在此之前,我没有一个通用的“学习思维”。 我能学好某些知识,归功于我擅长找好的教材、课程,从优质资源中汲取知识。但这只是途径问题,找好的教材是学习的第一步,属于“捷径方法论”。而现在要讨论的是:利用资源和规划时间。因为这一块工作没有做好,会让你在一个领域的开始阶段举步维艰,被那些“懂学习”的人拉开差距。我反思,为什么我作为一个CS专业的学生,到大三了才进入程序设计的全盛、兴趣爆棚的学习状态。慢热,真的好吗?

拿通信原理这门课来说。要了解通信系统的运作需要很多前置知识:信息论——通信工程里讨论的bit和CS里常说的bit可不是一个概念;还有对通信系统的建模,对信道简单建模。总之,这门课的“原始积累、老本”几乎是0。而学校的教材、课程对于入门小白来说是很难摸得着头脑的。看讲义、课件时,突然蹦出一个你从未见过的公式、符号是很令人头疼的。

以前,我在学新东西的时候总希望眼前的一切在脑中make sense, 好像有了某般instinct就等同于学会了,可以接下去学了。而要是没有那道“电弧”、通透的感觉,就是没学会。这还不够,不懂学习方法的我还会发脾气:这教材真差劲,不学了!老师讲得真烂,简直就是天书、不听了!于是连续3~4词旷课,等火烧眉毛了再咬着牙学。还有一类情况是,遇到了以前的知识,比方说研究调制信号的spetrum时用到了一点傅里叶变换。一些死扣牛角尖的想法就是,“哎呀,上学期信号与系统里教的傅里叶变换又忘了、我肯定学不下去了,连基础都没有,干脆等几天再学吧,先复习复习傅里叶变换”。可实际上,并没有行动,因为这个想法太空了,复习哪些部分?傅里叶变换那么多性质,真要复习全,三天三夜差不多。有时,你只是脑子里蹦出了知识图谱的一个小标签,就恐吓自己、转移自己的视线。从阿德勒的目的论来看,一切都目的就是不想接触新概念,因为你知道培养自己形成新的概念离不开痛苦、离不开旧思想的碰撞,进而想通过给自己设障达到偷懒、逃避的目的。

我相信,有不少人也是和我有类似毛病的。只不过我这块特别严重。

说说我现在的状态。

上新课听到不懂的不再深究。一方面,你是初学者,你不可能短时间体会这个符号从过去被科学家发明出来,因为什么英文含义被写成这样,你也不可能短时间从只言片语体会到这个公式的来历,你需要练习,研究电路,物理意义你需要看更多的书来联想到更多的知识。另一方面,你真的需要在这个时间点知道那么多吗?正确的做法是,短暂思考后标注问题,问问自己前后的东西能不能自洽,换句话说,书上有没有硬刷错误。对你没看错,我的意思就是,有没有数学上,或者和过去的印象是否匹配。你只需要验证,告诉自己:

“这大概是对的——这一项加这一项系数没问题,合并同类项等基本运算正确,可能我不知道为什么这么算,但我先接着听。”

“傅里叶变换我有些不熟悉了……哎不管了,先记着cos(t)转到频域上是两根棍,好像没啥毛病。具体什么含义、为什么做傅里叶变换……老师也没讲、他也不一定讲的清。那我继续看。”

出现什么新符号、新推演就告诉自己“哦,这有个新符号啊,它叫做……虽然我不知道为什么叫这个抽象玩意儿。”“为什么在通信系统里,做完A operation,就做B。老师说这个方法的优点是……,那就是吧,管他呢”。

和老师、书本过进度,揭开这个系统的面纱。总之,你要学会减轻自己的思维负担。遇到不懂的东西,立刻告诉自己:“问题不大,没啥大不了的。”难道不是吗?生活中,哪有那么多事儿?

我相信,好的资料为你拓宽视野,给你一个很好的认知基础,知道学习的路线。很多时候,这足够支撑你“无痛、轻微疼痛”即可入门一个领域。而有些时候,问题稍微复杂了些,每一步都带来很多未知面。这个时候就换一个思维,不要硬刚而是缓下来,换成“持久、不内耗、果断清晰”的思维。我认为,这是一个高效学习者的能力。


论持久战
https://optimushimself.github.io/2025/03/21/论持久战/
作者
Tyrone Opting
发布于
2025年3月21日
许可协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