考前突击方案

趁着刚经历完考前突击,总结几点经验(方法+误区)。实现:对一门即便学期内没怎么去上课的学科,也能在最后通过高效的方法取得不错的成绩。

发现物联网工程(其他工科类的专业应该也一样)。大一大二很多零零碎碎的基础课,瞎学。进入大三后,很多专业课内容相互关联。为彼此提供基础。因此,常常学得一头雾水。或者说,再有了其他学科的基础会得到更大的启发。因此,把所有课程留到最后学未尝不是坏事。平时可以多关注兴趣、做科研而专业课的学习则集中在期末,把相关的知识一网打尽,即高效也能产出综合性强的结论,岂不美哉?
所以这其实更像一份大三大四的学习方案。
例子:DSP,SS,CT,WS都是通信原理领域的重要学科。主题涉及傅里叶变换(时频转换),xxx transform, information theory等。可以说,你不学一门也能学另一门。但是你如果有一门学得很吃力,那么换一门依然会面对学不透的问题。因为你缺失了知识背景。

省流:整体方案很简单:

  1. 明确要用的资源: 课件/书本为主(90%) 其他教材为辅。 AI是你的好朋友,多讨论。
  2. 明确工具:各个工具使用场景
    最后,投入时间学就完了

资源

如果学校发了一本好教材。完全可以扔掉教辅。

高效的学习不在于你抄了多少笔记,看了多少网页,问了多少AI,读了多少本书。 而是给你一个课件,你能静下心来看,在草稿纸上涂画试图不借助询问他人/AI,自己理解书本的意思。 是你能从有限的文本中,挖出多少自己定义的概念

“提前复习”的“提前”

吃过了亏后,我明白了提前复习的意义:不只是怕来不及。而是留出更多深入学习一门学科的时间。整理笔记/blog的时间。
大三下期末周的惨案:

  1. 考完无线系统,次日即CA。但考完WS的我无心学习,在看漫威。 后面早起复习CA。有三道大题不会。也没多少时间。这是大三下最大的事故。
    这告诉我们:提前量很重要,你不能指望自己有用不完的精力。 你要考虑到:考完每一场自己需要放松的时间。

  2. 复习时间太少了。 2周复习6门科目(在这之前在写小组作业。其中有很多门都没有踏踏实实地学过一遍(听课+所有作业/lab/quiz有把握)。如数据库、CT、DSP、CA、CN、WS。 我期望的复习状态是:下午能游个泳、晚上能写个博客留下有用的知识。能留出时间昨晚该做的题目,而不是打印出来却没时间看。

  3. 学习WS noise一章。一直用的word记录
    吭哧吭哧几个小时过去了也才学了一半的课件,大量时间浪费在编辑公式和Ctrl + F搜索。用纸🖊就不存在这样的事故。

草稿本+黑笔

这是最快,最有效的推进度的方案!真的!

使用草稿本书写取代在电脑上写(如Word)。我曾喜欢把课件里的重要内容各种highlight, copy&paste, retyping. 但事实证明这不如写纸上记得深刻,也不如写纸上方便(查阅、查找、反复编辑)
尤其是推导一些公式的时候。 注意:公式往往是最重要的内容。 记住,基于电子的复制粘贴虽然便利了信息的收集,但记忆这类工作,往往要Get Hands Dirty

想留下精美笔记怎么办?

番外篇
之所以有时想用Word,Joplin这些软件记录课件的内容和自己的心得,是想留下学懂知识的愉快的回忆,保留当时的骄傲感。也有助于之后的复习~。但是,记笔记取决于你是否为自己准备了充分的复习时间。保证当天的进度

复盘的时间很重要。 比推进度更加重要。当你意识到自己有一些模棱两可的知识、公式。那就是需要复盘了。 你需要一张新的纸,把知识串起来。重要的推导也不能省略。

在复习CT时(其实是第一次学)。我的复盘过程是:用手机备忘录整理相关联的章节。把零零散散的Chap11 Chap12 Chap13 …. Chap21 划归到各个板块。 每个板块提出的重要理论(比如如何保证xxx)、工程方法(接收机模型)、还有例题。
还有WS,会把出现过的和某一个术语相关的几个模型/图像放在一起比对。 比如多种接收机模型,pro版本。画在一张纸上。你就能精准掌握Receiver的概念。同理Receiver,还有噪声模型。

练题!

课本/课件例题 > 原题 >> 纯看理论、不做题

例题和原题真的很重要。 尤其要掌握书本上的例题、 推导过程。

一个好的做题方案是使用VSC + jupyter + Copilot。 用python帮你算还能留下各个变量。 这个过程还能培养命名习惯。


考前突击方案
https://optimushimself.github.io/2025/06/27/考前突击方案/
作者
Tyrone Opting
发布于
2025年6月27日
许可协议